安庆市迎江区人民法院以实际行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引导当事人在诉前达成调解协议,成功化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
2018年、2019年被告通过他人三次向原告借款。还款时间已过,原告多次催讨无果,遂将被告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偿还借款13万元及利息12万元。
案件经委派,由特邀调解员余深海主持调解。调解员初步了解案情后拨通了被告的电话,讲述原告起诉的事实与理由,被告对借款的金额提出异议,并称已还款6.5万元,而原告称6.5万元还的是利息。
从与原、被告的沟通中,调解员得知,虽然原、被告有金钱往来,但双方彼此不认识。既然原告不认识被告,又为何愿意三次借钱给被告?6.5万元还的到底是本金还是利息?这使得原本简单的民间借贷关系蒙上一层纱。就在思考如何继续调解时,调解员留意借条上有担保人一栏,经了解,被告是通过担保人向原告借款的。
解铃还需系铃人。为了弄清借款、利息数额以及被告归还的6.5万元的性质,调解员邀请原、被告、担保人一同到诉调对接中心进行调解,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由于被告、担保人都不在本市居住、又由于三人时间不统一,调解“千呼万唤始出来”。
调解现场,原告出示了借条原件,被告和担保人共同回忆当时的情景,调解员协助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被告认可借款事实及金额,并确认给原告的6.5万元用于支付利息。
本以为调解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却没想到双方在利息金额上僵持不下,被告认为利息过高,无法接受。考虑到被告目前的经济状况,调解员提出两套利息计算方案,可是均被原告否定。经过调解员循循劝解,原告同意在利息上作出让步,当被告提出分期付款时,又被原告否定了。调解陷入僵局,持续三个小时的面对面调解只得叫停。
为了打破僵局,考虑到被告已离开本市,调解员邀请原、被告通过多元调解平台进行远程视频调解,一边援引“六尺巷”故事,倡导“让他三尺又何妨”蕴含的礼让和精神,从情理、事理、法理劝说原告换位思考,一边向被告释明关于民间借贷纠纷的法律规定,告知被告要信守承诺履行偿还义务。经过三次远程视频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并向法院申请了司法确认。
这一场调解虽历经一波三折,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给时隔六年的纷争按下快捷键,推动民间借贷“有借有还”,实现案结事了。(迎江区人民法院 供稿:余深海、夏菲 一审:潘小红 二审:应海庆 三审:蒋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