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断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质量,着力推动社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桐城市龙眠街道太平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皖美红色物业建设,将党群服务从"最后100米”推进到“群众家门口”。
一、党建引领,激活“红的动力”
以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物业领域全覆盖为切入点,把党支部建在小区上,把党建工作融入物业管理,指导有物业、无物业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夯实物业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
(一)筑牢红色保垒
深化“红色物业”建设,采取单独或联建等方式,辖区6家物业服务企业分别成立党组织5个,管理党员20名,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物业企业党建指导员,规范“三会一课”制度,实现物业企业党组织应建尽建,打通小区治理每一个“神经末梢”。
(二)构建红色体系
构建“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一小区党小组一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构架,扎实推进党组织进小区,根据党员实际分布情况,在桐城人家、龙山徽韵、太平新村三个小区组建小区党支部,加强党建专员、支部书记等“1+2+N”队伍和骨干队伍建设,建立楼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体系,确保小区物业管理覆盖到边到角。
(三)聚集红色力量
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业委会为主体、物业公司为依托,鼓励引导小区党支部委员和业委会委员“交叉任职”“双向进入”,物业党支部书记同时担任社区“两委”兼职委员,推进物业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组建小区党群议室厅,吸收小区在职、退休、流动党员为议事成员。指导18个符合条件的有物业、无物业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人选推荐和审核把关,业主委员会成员中党员比例达到50%以上。
二、创新机制,彰显“红的特色”
以解决困难问题为抓手,以提升服务水平目标,实施三项机制,破解小区管理“顽疾”,让每一位居民都收获真实的幸福感。
(一)坚持示范先行机制,建设品质小区
坚持党建引领、试点先行、全域推进的工作模式,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积极发挥“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建设中特色品牌的引领带动作用,将太平新村一个无人管理的安置小区建设为“红色小区”示范点,整合城市建设配套资金及社区公益性岗位为小区的治安、环境、基础设施提供精细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党建引领“红色管家”工作氛围。
(二)健全“三方联动”机制,促进矛盾化解
针对小区治理主体协调运行不畅问题,健全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物业服务协同联动机制,建立“三方联动”机制和议事协调机制,构建民主协商机制,创新物业小区“小事天天议、大事逢十议”工作法,解决各类绿化缺失、夜间照明、充电桩、路面破损、污水排放及小区治安、居民矛盾纠纷问题10多个,推动要事联议、矛盾联处、事务联办、服务联评。
(三)坚持反向约束机制,促进履职能力
充分运用社区公开栏等载体,公开“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的体系框架、职责任务、服务承诺、公共收益等事项,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对物管小区及业主委员会加强考核制度,按照党建工作实、服务能力强、社会评价好等标准,进行评先表优。
三、优化服务,突出“红的温度”
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红色物业”服务模式,立足小区居民需求层次越来越高的实际,强化服务先行理念,为业主提供贴心高效的优质服务,推动物业服务提档升级。
(一)坚持协同服务
全面组建社区“大党委”,将物业公司负责人吸纳为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推行“社区大党委联席会”和“小区红色议事会”协商议事制度,通过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各方联动、企业先行的物业服务管理新格局。小区成立“德邻社”志愿服务队,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大力推进党员佩戴党员徽章“亮牌”上岗。
(二)创新包联服务
深化区域化党建联盟,在职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双报到双报告”制度,组织下沉党员干部开展政策宣讲进小区、进家庭,创新开展“认人、认亲、认事”“三认”活动,74名下沉党员干部每人至少认领1个服务岗位,每年至少办好1件实事,每季度上门走访1次,将下沉服务与物业小区“党建十邻里中心”服务融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余件。
(三)多彩志愿服务
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将志愿服务理念融入“红色物业”,开展“红色物业+便民服务”“红色物业+托幼服务”等特色服务。同时,联合物业、社会组织等建立社区志愿队伍,组织物业企业党员开展“党员服务日”“关爱空巢老人”“党员护学岗“夏季送清凉”“特殊党员送温暖”等红色关怀活动,实施社区助老“情暖夕阳’等服务项目5个,提供邻里守望、法律援助、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1000余人次,实现小区管理“无缝隙”、服务居民“零距离”。
太平社区以党建引领红色物业,使社区基层治理初步实现了党员服务零距离、小区管理全覆盖、群众诉求有响应、便民服务更高效、社区环境更美丽。下一步,太平社区党总支将继续通过坚持党建引领,调动小区党支部、物业企业、业委会等多方力量,以“书记项目”和“支部书记领办项目”为抓手,聚合力推动小区治理。通过在不同小区打造相对应的红色品牌“共享空间、红色驿站、红色书吧、健身小广场”等,将社区服务神经末梢连接到各个小区的各种服务上,不断深化红色物业创建力度,惠及社区万余居民。(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