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夕阳洒进安徽省宿松县九姑乡单岭村,辖区九姑派出所民警带着皮尺和记录本又出现在当地两户民宅之间的一块荒地上。三年前,该两户居民因荒地权属问题发生争端至今,今天民警要在这里进行第四次调解。当天,这起跨越三年的土地权属争议,终于在民警灵活运用“四字法”的化解下画上句号。
近年来,随着土地确权工作的推进和乡村振兴项目的落地,九姑乡涉农村林地、耕地、宅基地、荒地的纠纷警情逐年呈增长趋势。“这类纠纷一般牵涉到土地权属问题,当事双方往往因为提供不出证明土地权属的相关材料,所以导致公安机关难以把纠纷彻底化解。”宿松县公安局九姑派出所所长余炳华坦言。
2023年,九姑派出所结合辖区土地纠纷产生的各种特点,探索总结了农村土地纠纷化解“四字法”,在服务实战中发挥出显著成效。
“听”——在处置每一起土地纠纷警情中,民警都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及时采取交叉单独询问、入户座谈询问、实地走访询问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该土地纠纷的起因、涉及人员、当事双方责任、当事双方诉求等情况,为做好下一步的纠纷化解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赢得工作主动权。
“筛”——利用建立的会商机制、“日评议”工作机制,对每日处置的土地纠纷警情全量“过筛”,重点商议、研判、评估涉及重复报警或造成一定后果的土地纠纷警情,并将其列入高风险纠纷及时通报到属地乡政府主要领导。在乡领导的协调领导下,迅速成立由乡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国土所及村委会等单位组织工作人员组成的化解工作专班,发挥各自职能优势,针对性做好化解工作,严防纠纷升级。
“找”——每处置一起土地纠纷警情,民警都要通过深入调查,及时找到引发纠纷的症结问题,对涉及土地权属争端但当事双方没能提供佐证材料的纠纷,民警即联动综治、司法、国土、林业、村委会等单位组织人员,帮助搜集、查找原始档案,或寻访知晓该土地权属的证人,然后根据掌握的相关依据,采取实地勘测、丈量等方式,划定争端土地权属,确保当事双方满意,切实做到案结事了。
“劝”——对涉及土地权属争端但无法提供证明材料和证人的纠纷,民警即找到与当事双方关系要好的亲戚,或朋友或同学,联合将化解纠纷症结问题的着力点投向蕴含“礼让和谐”精神内核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把“兼容并包”“求同存异”“和谐礼让”“和衷共济”作为化解纠纷的基石,通过一番说事、明理、释法,取得当事双方对“六尺巷”精神的价值认同,做到“得理也可礼让人、有理也可让三分”,最后达到互谅互让,同意接受民警对土地权属划分的处理意见,由土地权属引发的纠纷也随之迎刃而解。(撰稿人:孙春旺;审核人:何洪明)
两年来,九姑派出所运用农村土地纠纷化解“四字法”,累计化解涉林地、耕地、宅基地、荒地纠纷150余起,化解成功率100%,无一例信访投诉、民转刑案件发生,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目标。